查看原文
其他

壮大职教规模 提升办学质量 我市这样干! ——《绵阳市教育和体育局关于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实施意见》解读

绵阳教体 2020-11-18
点击上方绵阳教体 可以订阅哦!

        近日,市教体局发布了《关于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到2022年,全市基本建立多元主体办学,教学质量不断提升,产教深度融合,人才培养质量适应市场需求,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规模“大体相当”,中职到高职到本科的人才培养有效衔接,形成政府、企业、学校、行业、社会协同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的工作格局。

        《意见》有哪些亮点、举措?对全会职业教育发展将产生怎样的影响?市教体局职成科负责人说,这样的大手笔、大动作,为我市职业院校发展带来了春天,必将推动我市职业教育发展再上新台阶。

核心提示

◆支持校企共建公共实训基地、技术工艺和产品开发中心、实验实训平台、技能大师工作室等。每年重点支持5个项目,按照不高于实际投入30%的比例给予50万元至200万元不等的资金奖励

◆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名校”建设工程,对纳入名校建设的学校,每年给予最高1000万元专项建设经费,力争3年内建设2所省内和西部知名的一流中等职业教育名校

◆到2022年,新认定市级示范、特色专业20个。对新认定的示范、特色专业一次性给予100万元的经费补助

◆实行五年一周期的教师全员培训制度,力争到2022年“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50%以上。支持学校与企业、科研院所人员互聘,兼职取得报酬不受单位当年绩效工资总额限制

◆2022年前,每年评选1名市级“中等职业教育卓越校长”和10名市级“职业教育名师”,对获得称号的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

为何发展?

高质量发展呼唤高技能人才

        今年1月24日,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开宗明义,第一句话就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提升人力资源素质、稳定和扩大就业的现实需要,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强国的重要举措。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作为支撑。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都十分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不断加快,加之京东方、汉能、惠科、威马等一大批企业入驻,对高素质、高层次技术人才需求激增。尽管我市高度重视职教、关心职教、支持职教发展,全市职业教育总体呈现出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全市现有35所职业院校中,有5所高职院校、30所中职学校,在校学生84465人,其中高职46099人,中职38366人。现有国家级示范高职院校1所,国家级示范中职学校1所,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3所,省级示范中职学校4所,省级重点中职学校3所,优质中职学校占比达37.9%。但目前我市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与全国一样,处于“叫好不叫座”的窘境,一方面职业学校毕业生供不应求,各地出现“用工荒”;另一方面职业学校却因社会、家长、学生大多对职教认识存在偏差,面临吸引力不强、专业不突出等诸多问题。我市中等职业教育还是全市教育大盘中的短板,发展面临着挑战和难题,“大力发展我市职业教育已迫在眉睫”,迫切需要政策引领和长远规划。

如何建设?

每年投入2000万推进院校建设

        推动职业教育发展,需要从顶层设计、产教融合、创新发展等方面统筹协调,需要紧跟社会、行业发展的趋势,并加以引导破解发展瓶颈。市教体局职成科负责人说,结合我市实际,靶向施策出台的《意见》,就是要抓住这个“牛鼻子”,牢牢把握职业教育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着眼全局、解决问题,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国科技城建设。

        《意见》提出,围绕全省“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发展战略和绵阳市“一核两翼三区协同”发展新格局,把职业教育摆在教育改革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政府引导,推动协调发展;坚持产教融合,促进协同育人;坚持创新发展,形成办学特色。

        《意见》还将“实现壮大职业教育规模与提升办学质量并举”设为主要目标。今后,我市将按照“收缩战线、握紧拳头、扶强扶优、支持壮大”的要求,每年投入2000万元资金推进绵阳职业院校建设,主要用于打造“名师、名校、名专业”等。到2022年,全市基本建立多元主体办学,教学质量不断提升,产教深度融合,人才培养质量适应市场需求,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规模“大体相当”,中职到高职到本科的人才培养有效衔接,形成政府、企业、学校、行业、社会协同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的工作格局。

如何推动?

从7个方面靶向施策

        蓝图已经绘就,关键在于推动。如盯瞄准目标,靶向精准施策发力?《意见》从7个方面靶向施策,壮大职业教育规模与提升办学质量。

        改革创新,激发内生动力

        以改革发展为动力,激发发展“新活力”。建立完善不合格中职学校退出机制,对在2022年底前未达标的学校实施“关、停、并、转”。与财政、人社等部门沟通,落实职业院校特殊人才招录、收入分配等办学自主权,争取职业院校在编制总数10%以内自主公开选聘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任教,并纳入财政预算。

        以政策宣讲为载体,提高职教“吸引力”。引导职业教育资源向产业和人口集聚区集中,支持有条件的职业教育学校做大做强,对中职在校注册学籍学生超过3000人的学校,每年给予300万元的专项奖励资金。

以德技并修为导向,提升人才“竞争力”。鼓励职业院校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强化师生职业技能水平提升,每两年举办一次全市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设立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专项资金100万元,对我市职业院校师生参加世界级、国家级、省级、市级职业技能大赛获得优异成绩的选手及指导老师给予一定奖励。

        以名校工程为契机,树立品牌“辐射力”。出台“中等职业教育名校”建设实施办法,对纳入名校建设的学校,每年给予最高1000万元专项建设经费,力争3年内建设2所省内和西部知名的一流中等职业教育名校。鼓励高职院校积极申办应用型本科院校,支持四川省优质高职院校建设项目。支持高职院校申报教育部中国特色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项目,力争1所市属高职院校建成全国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2个专业建成全国骨干专业(群),对申报成功的学校和专业,按照项目一次性分别给予最高1000万元和200万元的配套经费。

        产教融合,深化校企合作

        以产教融合为路径,强化企业“渗透力”。全面促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发展,大力提升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支持校企共建公共实训基地、技术工艺和产品开发中心、实验实训平台、技能大师工作室等,每年重点支持5个项目,按照不高于实际投入30%的比例给予50万元至200万元不等的资金奖励。与市级相关部门配合,积极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等职业院校,允许企业以资本、技术、设备、场地、管理等要素依法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

        以专业建设为抓手,增强地方“服务力”。探索和践行“订单培养”、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等人才培养模式,对与在绵企业共同开设订单班或冠名班且70%毕业生到该企业连续工作两年及以上学校一次性给予20万元奖励。到2022年,新认定市级示范、特色专业20个,对新认定的示范、特色专业一次性给予100万元的经费补助。

        以名师培养为引领,打造队伍“影响力”。完善继续教育制度,实行五年一周期的教师全员培训制度,力争到2022年“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50%以上。支持学校与企业、科研院所人员互聘,兼职取得报酬不受单位当年绩效工资总额限制。实施市级“职业教育卓越校长”工程和市级“职业教育名师”工程,2022年前,每年评选1名市级“中等职业教育卓越校长”和10名市级“职业教育名师”,对获得称号的给予奖励。

如何落地?

强化保障措施加强督导考核

        记者梳理《意见》发现,为确保各项具体举措落地实处,《意见》从组织保障、制度保障、经费保障、督导考核等方面细化了职责。

        《意见》明确,建立市级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明确工作职能,制定工作规则,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统筹协调全市职业教育发展工作,及时研究解决职业教育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为全市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提供重要的组织和制度保障。

        在经费保障方面,建立与办学规模、培养成本、办学质量等相适应的财政投入制度,进一步完善中等职业学校生均拨款制度。在保障教育合理投入的同时,优化教育支出结构,新增教育经费要向职业教育倾斜,地方教育附加费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鼓励社会力量捐资、出资兴办职业教育,拓宽办学筹资渠道。

        在督导考核方面,完善政府、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等共同参与的质量评价机制,建立职业教育工作定期督导检查制度,建立职业教育奖励制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